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1篇
  免费   593篇
  国内免费   525篇
林业   683篇
农学   465篇
基础科学   35篇
  358篇
综合类   2213篇
农作物   384篇
水产渔业   726篇
畜牧兽医   505篇
园艺   97篇
植物保护   96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237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277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387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76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旨在对广灵县优种驴场保种群体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分子系谱,并对其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本研究采集保种群成年、体况良好的广灵驴(体重350~400 kg)颈静脉血10 mL(n=107),其中公驴13份,母驴94份,抗凝处理后提取全血DNA。采用12个微卫星标记进行荧光PCR扩增后,用ABI3730测序仪进行分型。分型结果采用Cervus 2.0和Pedigraph 2.4软件构建分子系谱,同时采用STRUCTURE2.3和Fstat软件计算群体遗传参数,采用R语言的hclust函数绘制7头公驴及其后代的系统发生NJ树(邻接树)。结果,对107头种驴进行了分子系谱构建,找到了30头子代的父亲和7头子代的母亲,系谱可靠性>90%;微卫星标记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bs)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76 5和0.593 9,标记遗传多样性较高;NJ树对7个公驴家系进行了聚类;群体分化系数(FST)为0.184,群体平均近交系数(FIT)为0.033,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为-0.238,且群体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存在很弱的近交。本研究建立了广灵驴保种群可靠性较高的分子系谱并对其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证明该群体遗传多态性较高,群体近交系数较低,处于较好的保种状态,具有较大的品种资源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研究不同养分处理对大针茅草原种群特征和产草量的影响。[方法] 于2021年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图牧吉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施有机肥、施化肥、放牧和对照(无管理措施)对草原种群特征及产草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重比较对4个处理下的草原种群特征和产草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不同处理对草原种群特征和产草量的影响程度不一。与对照相比,有机肥、化肥和放牧处理均提高了羽茅的重要值,化肥处理达到了显著(P<0.05)水平;而大针茅和毛秆野古草的重要值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一定程度上,有机肥处理提高了草群高度,而化肥和放牧处理降低了草群高度。草群盖度变化数据显示,与对照相比,化肥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草群盖度,而有机肥和放牧处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草群盖度。产草量变化情况表明,与对照相比,有机肥和化肥处理均提高了产草量,化肥处理达到了极显著(P<0.01)水平,而放牧处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鲜草产量。[结论] 有机肥处理有利于提高羽茅的重要值、草群高度和产草量;化肥处理有利于提高羽茅的重要值、草群盖度和产草量。  相似文献   
83.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 ,以分属于不同杂种优势群的 6个自交系做测验种 ,与 6个合成群体组配成 36个组合。结果表明 :单株产量的GCA以LBM最高 ,其次为WBM ,从株型、穗型性状的SCA分析合成群体与自交系组成了 9个优良杂种优势模式。单株产量最高的组合为HZ85×WBM ,其均值为 10 8 75g。通过对优良杂优模式内的变异参数估计 ,在群体内有丰富的变异个体 ,具有很强的选择潜势。组合内个体产量分布以及出现的频率对选系和轮回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人工合成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分属于不同的杂种优势类群 ,具有多元种质的特性。作为选系和轮回选择群体 ,具有明显的选择潜势  相似文献   
84.
采用粮食多功能扦样器对重庆市铜梁国家粮食储备库高大平房仓储粮害虫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大平房仓内优势种群为玉米象和书虱,谷蠹和扁谷盗有少量发生,赤拟谷盗的发生很少;害虫发生绝大多数集中在表层和上层;粮仓中央多于四周;温度条件是影响害虫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储粮害虫种群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玉米象和书虱的种群数量与总虫数的相关性较高;从垂直分布规律看表层储粮害虫种群数量与总虫数的相关性最高;从水平分布规律看东南区域种群数量与总虫数的相关性最高,且绝大多数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5.
利用相同来源F2:3和BC2S1群体定位玉米生育期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和爆裂玉米自交系N04为亲本构建259个F2:3和220个BC2S1家系群体,利用SSR标记构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4个生育期性状进行QTL定位和效应分析。利用F2:3群体共检测到4个抽雄期QTL、6个吐丝期QTL和3个散粉期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7%~18.4%,可解释的表型总变异为28.9%~50.3%,11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生育期较长的亲本丹232,其余2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生育期较短的亲本N04;BC2S1群体检测到8个与4个生育期性状相关的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5%~11.6%,可解释的表型总变异为13.2%~18.5%,增效基因来自两个亲本的QTL为3个和5个。两类群体检测出QTL的数目、位置、效应和贡献率均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BC2S1群体抽样选择所引起的群体结构差异,F2:3群体显示出较高的QTL检测能力,但回交育种过程中应慎重依据F2:3群体QTL定位结果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  相似文献   
86.
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克服了籼粳交杂种不育的矛盾,但杂种后代株高过高、抽穗期延迟等问题仍然限制着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本试验利用一个籼粳交(珍汕97/武育粳2号)双单倍体群体(doublehaploidpopulation,DH系)及其分别与两亲本回交构建的两个回交群体,考查了株高和抽穗期的遗传,将三个群体的表型值和两个回交群体的中亲优势值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traitlocus,QTL)检测及效应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2个性状在3个相关群体中一共检测到了21个主效QTL和10个上位性QTL,主效QTL的数目和贡献率都比上位性QTL大,而且,在10个上位性QTL中,发生在2个主效QTL间的互作有3个,主效QTL与背景位点间的互作有6个,2个互补位点间的互作仅有1个,进一步说明了主效QTL在株高和抽穗期遗传中的重要作用。比较加性和非加性QTL的作用,发现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是籼粳亚种间杂种株高和生育期变化的共同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87.
Guo  Longbiao  Zhu  Lihuang  Xu  Yunbi  Zeng  Dali  Wu  Ping  Qian  Qian 《Euphytica》2004,140(3):155-162
Effective cumulative temperature (ECT) after heading would be a more reasonable parameter for seed sampling of pre-harvest sprouting/seed dormancy (SD) tests in segregating populations than the days after flowering. SD is an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 associated with grain yielding, eating quality and seed quality. To identify genomic regions affecting SD at different grain-filling temperatures, and to further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D and ECT during grain-filling, 127 double haploid (DH) line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ZYQ8 (indica)/JX17 (japonica) by anther culture were analyzed.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and their digenic epistasis for SD were identified using a molecular linkage map of this population. A total of four putative QTLs for SD (qSD-3, qSD-5, 6 and 11) were detected on chromosomes 3, 5, 6 and 11, together explaining 41.4%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Nine pairs of digenic epistatic loci were associated with SD on all but chromosome 9,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phenotypic variation varied from 2.87%–8.73%. The SD QTL on chromosome 3 was identical to the QTLs found in other mapping populations with different genetic backgrounds, which could be a desirable candidate for gene cloning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rice breeding.  相似文献   
88.
氮密互作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夏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对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67 500株/hm2)、高(82 500株/hm2)密度下,氮肥对玉米单株物质生产能力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并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数来实现的。适量施氮,可促进顶部子粒发育,减少败育,使秃尖缩短、瘪粒数减少,增加穗粒数,增加产量;促进植物体吸收的氮素高效地向籽粒中分配,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使玉米叶片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为籽粒形成提供充足的光合碳量,并促进营养体碳氮向子粒运转。  相似文献   
89.
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机制滞后,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等,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边缘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相似文献   
90.
中国沙棘的性状变异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中国沙棘天然分布区的主轴线上,自西南向东北,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地段,用样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沙棘主要性状变异及性状间的组配情况;比较了不同地段的异同;统计了各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参数;探索了几个主要性状的演化趋势。认为中国沙棘乃是多态型的种群系统,即存在很大幅度的随机变异,也存在着地理种群间的差异。种群变异的主要特征是各主要性状出现频率随生态——地理条件而递变,但群内变异幅度小,而群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